编者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的企业里活跃着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建公司)、首都钢铁公司、北京人民机械厂三支由工人师傅组成的大鼓队。为了能再现这段历史,记录曾经的辉煌,在五建公司大鼓队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有幸采访了五建公司大鼓队创始人、队长张全瑞和他的队员们。他们与大鼓的不解情缘历历在目,往事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有欣喜,还有浓浓的怀念。
“从1954年五建公司大鼓队成立,到今年整整60年了。过去的60年,我和大鼓队的队员们参加了1956年到1969年的国庆群众游行,拉着五面大鼓走在首都工人方队的最前列,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70年以后又参加了国庆游园活动和国庆50周年晚会。”采访刚刚扯开话题,原鼓队队长、现为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退休干部张全端便滔滔不绝,显得激动万分。 张全瑞是河北肃宁人,解放前,肃宁一带几乎村村都有舞狮队、武术队和大鼓队。8岁那年就跟着大人的屁股后面学打鼓。1951年,19岁的张全瑞来到北京参加首都建设,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那时候,商品匮乏,在工地上莫说是电视机,连个收音机都没有,晚上闲下来大家都无事可干,业余生活枯燥无味。张全瑞是工地的工会主席,想着法子活跃职工的业余生活,每天晚上就和工友们把鼓摆在工棚前打上一通。时间久了,耳濡目染,渐渐的身边的几个师兄弟也会打上几套。1954年,五建公司成立了电影队、京剧团、小车会,老张和周围的20几个工友也在公司工会的帮助下正式成立了大鼓队。
第一次参加国庆群众游行 张全瑞激动得一宿未睡
今年82岁的张全瑞,用鹤发童颜来形容他再也合适不过了,身体倍儿棒。做为队长,至今仍然叫得上每个队员的名字和每一次演出细节。 张全瑞回忆,五十年代初,北京的公交线路不过20来条,运营的车辆总共几百台,人们出行基本上靠两条腿,用老北京人的话说,就是:“11路——腿着”,但是每次参加群众游行的队员们都会比规定的时间提早来到集合地点。队员王又福是住得最远的一个,家在“城外郊区”的幸福三村,距集合的地点有6公里,由于出来的早,即没有早班的公交车,又没有自行车,但他总是第一个到达集合地点。队员陈永才是鼓队的“精英”,边走边打,能把大镲打出花样儿来。张维耀打铙,也是熟练得能把铙抛起再接住,好似杂耍一般。 大鼓队第一次代表首都工人参加国庆游行是在1954年。国庆节的前一天晚上,张全瑞早早来到位于王府井大街西口的施工队队部,将第二天参加游行的五面大鼓擦拭干净,在鼓车的轱辘轴上加润滑油,又逐一仔细检查了大镲上的红绸子和拴镲用的牛皮绳,几乎忙到凌晨三时,由于兴奋躺在床上却翻来覆去睡不着。天蒙蒙亮,他就跑到食堂帮助蒸馒头、切咸菜、煮热汤儿面,给队员准备早餐,五点整,大鼓队就带到南池子附近待命。从10点国庆游行正式开始,到游行队伍解散近8个小时,张全瑞他们拉着百十来公斤重的大鼓从南池子经天安门、西单、西四、北海,再到王府井大街西口,8公里的路,边走边敲,抒发着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兴致勃勃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也不觉得饿。 张全瑞说,那个年代参加国庆群众游行队伍的服装不像现在这样的五彩缤纷,整个游行队伍灰蓝一片,质地也很差。老张他们的鼓队走在首都工人方阵的前列,代表着首都工人,鼓队的形象自然是十分重要。队员们上身身着棉布白衬衫,下穿蓝色咔叽布工装背带裤,脚上穿的是“解放鞋”,与起那些用“豆包布”染色做成服装相比,不知道要高级多少倍。对于这套“礼服”队员们格外珍惜,每年参加国庆群众游行后,都会带回家仔细清洗,由工会保管。来年参加游行前,队员 们会用搪瓷水杯装上开水,将白衬衫、背带裤熨烫得平平整整。这套服装后来一直保留到1982年,可惜的是被当作劳动竞赛的奖品奖给了当时工地上的“包工队”。
大鼓队擂鼓振国威 赵慧娥参演感到很荣幸
第11届亚运会于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在中国北京举行。 这是新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的6578人参加了这届亚运会。五建公司大鼓队也先后参加了亚运会开幕倒计时300天、100天、30天的宣传工作,参加了1990年9月19日迎接亚运圣火到达北京的迎接仪式,第二天又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火炬接力活动。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前,摆开8面大鼓,擂重槌,敲响鼓,以铿锵的鼓乐抒发了首都职工对亚运会的期盼之情,赢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37个国家和地区护送火炬的运动员的掌声。 1997年7月1日,在北京市人民迎接香港回归联欢晚会上,由五建公司和首钢公司联合组成的一支100人的鼓队,身着金黄色民族传统服装,足登红色长靴,在天安门广场中心舞台,同时擂响了15面大鼓,拉开了联欢晚会的序幕,激昂的鼓声通过电视传向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晚会一结束就有好多亲戚、朋友、同学给我打来电话,说是在电视上看到了你”。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鼓队队员、五建公司建安事业部第一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赵惠娥仍然记忆犹新。她说:由于站队的位置,她距现场转播的机位最近,所以,在镜头中她出现的最多,时间最长,而且还有几个特写镜头。这些年来赵惠娥把能代表北京市民亲身参加迎接香港回归联欢晚会当成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化成一种工作的动力。
国庆50周年晚会联欢 第一次“现挂”引爆狂欢
五建公司大鼓队共有鼓谱13套,每次参加庆典、宣传活动,张全瑞都能带领大鼓队按主办方规定的时间,让观众欣赏到精彩的演出。 1999年,国庆50周年庆典前夕,五建公司大鼓队接受了国庆晚会和游园指挥部的命令,参加晚会和游园活动。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公司领导把鼓队拉到郊区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封闭式训练。集训时正值北京夏天酷热难忍的那几天。训练中队员个个挥汗如雨,有的队员身上长起了痱子,有的队员手上磨起了水泡。有的新队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鼓谱,训练休息时还用用手击节、嘴里不停地叨咕着,队员宋洪均甚至在吃饭时用筷子在饭桌上打出鼓点。“就餐前,我们会用筷子在饭桌上打上整整齐齐地打上一阵。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要以激昂的鼓声,尽情抒发祖国儿女的爱国之情,向人们展示首都建筑工人的风采。” 国庆晚会时,指挥部给出的时间是15分钟。为了让观众更多地欣赏到五建公司大鼓的魅力,张全瑞将13套鼓谱中最经典的“闹山灯”、“盆盆嚓”、“大鼓齐鸣”、“狮子滚绣球”四个最精彩的鼓谱连接组合成一套,取名为“欢天喜地”,寓意喜庆祖国五十华诞的喜悦心情。随后的群众联欢中,一个职工舞狮队找上门儿来,要求与大鼓队现场合作一把。就这样,在“狮子滚绣球”鼓谱的伴奏下,大鼓队和舞狮队表演了一场“现挂”(“现挂”是相声术语,是指演员根据演出的实际情况,在适宜的情境里,联系当时当地发生的事件,现场进行即兴发挥。)精彩的演出惹得其他联欢区的观众一个劲儿地住建筑工人联欢区里挤,还吸引了不少摄影记者们的镜头,把晚会联欢推向了高潮。 60年的时间里,五建公司大鼓队参加各种表演500多场,重大庆典活动130多场。除了参加国庆群众游行游园、北京市重点工程的奠基竣工典礼活动外,还参与了迎接外国元首的重大礼宾活动。大鼓队还曾与总政军乐团、北京军区乐团等知名艺术团体合作,同台演出。“大鼓精彩”是大鼓队每次参加完活动后,得到最多的一句“颁奖词”。目前,鼓队的大部分队员都已退休,为了让鼓队薪火相传,2000年五建公司工会由专人记录了鼓谱,进行实况录像并制作成光盘,又添加了部分队员。2008年,张全瑞正式将手中的鼓槌交给了他的徒弟张宏才,继续传承大鼓队的文化,续写大鼓队的辉煌。